Friday, February 3, 2012

'智利' 暫且停刊

最近跑去修了日文, 這才發現日文竟然這麼的難學 。  每天抱著課本背的半死...用英文解釋的日文文法更是令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最近好不容易學會了 51 個基本的 hiragana ; 這個星期就要小考了...緊張!
由於日語讓我窮於應付; 只好將部落格暫且擱置一陣子。
等我習慣了日語的進度再繼續 '智利' 的續篇。學日語是想多了解日本的文化; 希望將來有一天我也可以在我的部落格內介紹一些日本的文化風景。
跟各位先招呼一聲; 遅些再見啦。

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智利 --- 美酒 (二)


你一向不擅飲酒, 我卻喜愛小酌...




白蘭地喝過不少....   卻從未嚐過葡萄釀製而成的白蘭地.....  






皮斯科白蘭地主要產自祕魯南部和智利北部。 皮斯科這個名字一說是源自祕魯海岸同名的港口城市 Pisco。在美洲一提到葡萄, 就必提到西班牙的殖民史。 十六世紀時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將葡萄*榨汁後所剩餘的殘渣(葡萄皮, 果肉, 葡萄子和梗)加以發酵蒸餾製成白蘭地; 以此取代家鄉高酒精濃度的燒酒(Aguardiente)*來飲用此種葡萄白蘭地逐漸受到當時往來於歐洲與南美之間的水手們的青睞; 買自祕魯皮斯科港的葡萄白蘭地被水手們帶回了歐洲; 為了方便稱呼遠從南美而來的異國酒, 從此以後此種酒就被冠上了購買地 Pisco 港口之名。 長久以來, "誰最先釀造出皮斯科白蘭地" 一直是祕魯與智利兩國之間在國際上的紛爭*。 兩國都宣稱皮斯科白蘭地是他們的國飲, 並互稱對方的酒為葡萄白蘭地而非皮斯科白蘭地。  祕魯甚至宣稱對 "Pisco" 這個名字擁有專利權。 然而國際上卻默許智利以'智利皮斯科'(Chilean Pisco)來稱其所生產的葡萄白蘭地。


*註: 西元 1542 年, 西班牙在所征服的南美殖民地上建立起祕魯總督轄區(the Viceroyalty of Peru), 總都轄區的首都設於現今祕魯首都所在地 --- "利馬"(Lima)。十九世紀初期南美各國紛紛脫離殖民地獨立; 現今的巴拿馬(Panama, 中美洲最南端的國家), 哥倫比亞(Colombia),  厄瓜多爾(Ecuador), 祕魯, 智利, 阿根廷烏拉圭(Uruguay)拉圭(Paraguay)玻利維亞都曾是祕魯總督轄區內的屬地。


*註: 從前的 Pisco 一般都是用釀造葡萄酒後所剩餘的殘渣再加以利用或是用品質不好無法被拿來釀造葡萄酒的葡萄所製成的由於價廉和高含量的酒精, Pisco 常常成為低下階層的寵物


垂花樹莓
*註: Aguardiente, 西班牙文, 指的是把水果榨汁或蔬菜榖類加水醃漬, 然後湯汁與所有的殘渣一起去發酵, 最後經過蒸餾過濾所產生出來高濃度酒精飲料。 一般 Aguardiente 的酒精含量從 29% 到 60%。用來釀造 Aguardiente 的水果種類包括了橘子, 葡萄, 香蕉, 垂花樹莓(Cane Apple); 榖類可以是小米, 大麥, 或稻米; 塊莖類則有甜菜根(Beet), 木薯(Manioc)或馬鈴薯。甘蔗類, 甚至某些種類的竹子也是常被應用的材料。
甜菜根
木薯
                                                                               




戰前三國領土劃分圖
現今三國領土劃分圖
*註:祕魯與智利之間似乎有永無止息的爭執; 兩國交惡的歷史淵源要追溯回西元 1879 年的南美太平洋戰爭(硝石戰爭)。 剛開始時是智利與波利維亞為爭奪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礦產起衝突, 祕魯以調停人的身分介入, 後來卻和波利維亞結盟共同對付智利。  在此戰役結束後, 戰敗的祕魯在西元 1883 年簽下安孔條約(The Treaty of Ancón); 被迫割讓塔拉帕卡地區(Tarapacá)給予智利(即是智利現在的塔拉帕卡行政區); 塔克納(Tacna)及阿里卡(Arica)兩省則由智利暫管十年, 到西元 1893 年時再舉行全民公投來決定這兩省的歸屬問題。  後來由於兩國意見分歧無法達成共識而未舉行公投。 在西元 1909 年智利開始向這兩省展開殖民地開拓政策, 並以暴力的方式強迫當地人民"智利化"; 此舉導致西元 1911 年祕魯智利兩國之間的斷交。 西元 1922 年兩國同意由美國總統當兩造的仲裁者。 直到西元 1929 年雙方才達成協議, 簽下了利馬公約(The Treaty of Lima)--- 塔納回歸祕魯的懷抱, 阿里卡歸屬智利; 智利付出六百萬元的賠償金, 並給予祕魯一些優惠條件, 如在阿里卡建造一個祕魯管理的碼頭等等。  同為戰敗國的玻利維亞失去了它唯一濱海的省份---安托法加斯塔省(Province of Antofagasta), 從此成為了內陸國。 和祕魯一樣, 玻利維亞對於智利, 雖然彼此之間經濟相依, 卻有著難以化解的仇恨。
由於智利在太平洋戰役中曾佔領過祕魯南部地區, 祕魯堅稱智利所謂的'智利皮斯科'乃是在那時偷學自祕魯的。 而智利堅稱它的皮斯科早自殖民地時代就由西班牙人在智利北部栽種葡萄釀造而來的。
大部分比較公正的論點是, 最早西班牙人應該是在祕魯南部栽種葡萄並釀造皮斯科; 由於當時祕魯智利同屬於祕魯總督轄區, 葡萄栽種區域和釀造皮斯科的方法從祕魯南部往南擴展至現今智利中北部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






並不是智利國內所產的葡萄白蘭地都可以稱之為皮斯科白蘭地。 智利政府有立法行文規定: 只有用產於第三第四行政區幾種特定葡萄, 以蒸餾方式釀造出來, 並且在當地完成所有裝罐手續的白蘭地才可以被冠以'皮斯科白蘭地'之名。 
釀造皮斯科白蘭地的葡萄栽種區位於第三(阿塔卡馬)和第四(科金博)行政區內的五個谷地, 即是科皮亞波谷, 瓦斯科谷, 埃爾基谷, 利馬里谷和喬帕谷。 在西元 1931 年這些地區被正式命名為"皮斯科白蘭地發源地"(the Land of Origin of Pisco)。 
智利政府允許用來釀造皮斯科白蘭地的葡萄只有麝香(Muscat grapes),多倫提(Torontel)和佩德羅-希梅內斯(Pedra Jimenez)此三種帶香味葡萄其中麝香葡萄所採用的品種又以亞歷山大麝香葡萄(Muscat of Alexandria), 奧地利麝香葡萄(Muscat of Austria)以及桃紅麝香葡萄(Pink Muscat)主要; 一些其它次要種類則包括: 漢堡麝香葡萄(Muscat of Hamburg), 弗龍蒂尼昂麝香葡萄(Moscatel del Frontignan), 卡納利麝香葡(Moscato Canelli), 崔斯拉麝香葡萄(Chaselas Musque Vrai), 橘子麝香葡萄(Orange Muscat), 早熟白麝香葡萄(Early White Muscatel), 黃麝香葡萄(Yellow Muscat), 和黑麝香葡萄(Black Muscat)  
多倫提葡萄
亞歷山大麝香葡萄


佩德羅-希梅內斯葡萄
智利皮斯科白蘭地的製造程序已趨向專業化, 製造程序分為五個步驟:
蒸餾室
1. 首先篩選採集下來的葡萄, 經過淨化處理後榨汁, 並將梗去除做成葡萄漿液(Must)。
2. 將葡萄漿液放入浸漬桶內, 經過過濾, 去除漿液中的葡萄皮; 再次淨化葡萄漿液, 然後加入酵母發酵, 做成葡萄酒漿液(Wine mixture)。
3. 葡萄酒漿液被送進蒸餾室, 經過蒸餾程序產生出酒精液體。
4. 這些酒精液體被存放進橡木(Oak)或寳栗山毛櫸木(Rauli Beech)所做成的木桶中, 進行為期六個月到兩年的陳釀(aging)程序。 "陳釀", 一來可以緩和新酒的酸澀和刺激性, 另一方面又不會破壞酒本身原有的葡萄香味。 再經過一次混合和過濾, 如此便完成皮斯科白蘭地釀造過程。
5. 最後經過裝瓶, 上蓋, 貼標籤; 裝箱, 上貨櫃, 再運送到各個皮斯科白蘭地的經銷處。


智利政府雖然對於釀製皮斯科白蘭地嚴格把關---從葡萄的栽種開始到各個釀造的程序都有一定的規範; 但對於特定三種葡萄該是單一使用或是可以任意調配, 還有兩種以上葡萄該如何混合的比率卻未有明文規定。 酒廠可以隨自己的喜愛去做選擇; 往往酒廠並不是只用單一的一種葡萄, 而是將三種葡萄一起混雜著去釀製。 一般在蒸餾程序後得出的酒精液體所含酒精濃度可高達 75%, 酒廠在最後一次的混合程序中以兌水的方式, 添加蒸餾水來調出各種皮斯科白蘭地所要求的酒精濃度。  


智利皮斯科白蘭地的顏色從無色, 微黃到琥珀色。 這些顏色深淺取決於酒在木桶中存放的時期; 存放的越久, 木頭顏色越浸入酒中, 酒的顏色就越深。 智利皮斯科白蘭地依照酒精濃度的不同分為四種:
1. 普通級(Current or Traditional), 酒精含量 30% 到 35%。
2. 特別級(Specail), 酒精含量 35% 到 40%。
3. 珍藏級(Reserved), 酒精含量 40% 到 43%。
4. 烈酒級(Grand), 酒精含量在 43% 或 43% 以上。


除了上述四種分級外; 在木桶中儲存超過 180 天的皮斯科 被稱為守衛(the Guard); 陳釀在木桶中超過 360 天的則被稱為陳酒(Aged)。 


智利皮斯科白蘭地的生產集中在幾家大企業手中, 如 Capel 企業旗下的 Pisco Capel 和 Auto del Carmen; CUU 企業旗下的 Pisco Campanarío, Mistral, Ruta Norte, La Serena, Pisco Control, Tres Erres, 和 Pisco Horcón Quemad; 他們操縱著市場上百分之八十的生產量。  這些酒廠除了皮斯科白蘭地以外, 也製作各式各樣現成的皮斯科雞尾酒; 諸如皮斯科沙瓦(Pisco Sour), 皮斯可樂 (Piscola), 芒果皮斯科, 檸檬皮斯科, 鳳梨椰奶皮斯科....等等數不勝數的口味。 在智利的超市內, 普羅大眾可以在可樂礦泉水等日常飲料區內買到含酒精濃度 35% 或 35% 以下的普通級皮斯科白蘭地和現成調製的皮斯科雞尾酒。 酒精濃度含量 30%, 33%, 和 35% 的皮斯科白蘭地, 價格相當低廉, 因此非常暢銷; 但由於是兌水的產品, 在味道上就大打折扣。 普通級皮斯科白蘭地一般拿來用做調製雞尾酒的基酒, 很少被單獨飲用。 雖然特別級可做基酒也可獨飲; 但若想品嘗醇正的皮斯科, 還是要以酒精濃度 40% 以上, 品質較佳珍藏級或烈酒級做為首選

夾雜在大企業中, 另有一些屬於家族企業的皮斯科釀酒廠如 Pisco ABA, Pisco Los Nichos, Pisco Bauzá  等等, 這些酒廠憑藉著他們世代承傳下來的手藝, 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 生產出擠身國際級優質的佳釀。


曾得過獎的智利皮斯科有: ABA* Pisco 40° ,  Pisco Alto del Carmen Envejecido(aged), Pisco Alto del Carmen Resreva(reserve), Pisco Bauzá Especial(Special) Doble(double) Destilado(distelled)   Pisco Bauzá Reservado 40°,   Pisco  Bauzá Reservado Doble Destilado  40°, Pisco Capel Reservado 40° Transparente(clear) Doble Destilado 2009,  Pisco Capel Reservado Moai,  Pisco Los Artesanos del Cochiguaz Reservado, Pisco Mistral Nobel,  Pisco Mistral ReservadoBodega Pisco Tres Erres Reservado(reserved)等等。
 Pisco Alto del Carmen Envejecido

ABA Pisco 40°   


Pisco Bauzá Especial Doble  Destilado
Pisco Capel Reservado Moai 
Pisco Los Artesanos del Cochiguaz Reservado 
Pisco Mistral Nobel

Pisco Tres Erres Reservado  

*註: 底線部份是酒廠的名稱。




皮斯科的消耗量佔智利全國所有酒精飲料消耗量的百分之八十, 國民每年每人皮斯科的平均消耗量為三公升。 在總統級的高峰會議和文化盛宴上, 皮斯科沙瓦常常成為代表智利主人身分, 向來賓邀飲的'餐前酒'。 在五月十五日這天, 智利民眾都會喝上一杯含有皮斯科白蘭地的飲料來慶祝一番, 因為這一天是智利國定的'皮斯科日'(National Pisco Day)。 皮斯科在智利普及之狀況, 被稱為智利之國飲真是名副其實。


隨著近年來雞尾酒的風行, 智利皮斯科白蘭地在國際上的行情也跟著走俏。 西元 2011 年智利皮斯科出口量比前一年增長了 95%, 達到 36, 780 公升。 主要的輸出對象是: 蘇俄, 美國, 阿根廷; 巴西, 巴拉圭, 澳大利亞次之。 


在智利, 皮斯科白蘭地的喝法, 一般被用來調製成皮斯科沙瓦等雞尾酒飲用; 獨飲時則可加入冰塊享用(Pisco on the rocks)。 以皮斯科白蘭地作為基酒調製而成的雞尾酒種類有:


1.皮斯科沙瓦
皮斯科沙瓦
現做的皮斯科沙瓦才能嚐出它本身應有的風味; 超市內罐裝皮斯科沙瓦有人工化學味道; 嚐不到真正檸檬的美味。 如果只能品嘗罐裝產品, 不妨加入一些冰塊並擠幾滴真正的檸檬汁來增添口感。
皮斯科沙瓦的材料: 主要是皮斯科白蘭地, 新鮮檸檬汁, 砂糖和冰塊; 蛋清(egg white), 苦精(Angostura Bitters)或肉桂粉(ground cinnamon)則可有可無, 隨個人喜愛增減。
皮斯科沙瓦最簡單的調法:  
三份皮斯科白蘭地
一份檸檬汁
一到二湯匙砂糖
四分之一杯的碎冰
先將碎冰倒入雞尾酒搖杯(shaker)內, 依序加入砂糖, 皮斯科白蘭地, 最後加入檸檬汁; 用力搖晃直到砂糖全部溶解。 試味, 調至甜酸適度; 倒入預先冷藏的雞尾酒杯中享用。
皮斯科沙瓦一般作為餐前酒飲用; 目前除了傳統的檸檬口味外, 還有芒果口味(Mango Sour), 辣椒口味(Aji Sour), 酪梨口味(Sour Haas)等等不同的版本。
皮斯可樂


2. 皮斯可樂
皮斯可樂的材料: 皮斯科白蘭地, 可樂和冰塊。
皮斯可樂的調法:  在高球杯(high ball glass)內放入冰塊, 先倒入皮斯科白蘭地, 再加入可樂; 兩者比率可以從 1:1, 到 1:3。
普通在智利酒吧, 若你點皮斯可樂; 很有可能你會發現你拿到的飲料, 半杯以上都是皮斯科白蘭地。  更慘的是你可能拿到滿滿一杯的皮斯科白蘭地加冰塊, 然後附加一小瓶可樂; 為了要將可樂加進皮斯科白蘭地內, 你必須先喝掉部份的皮斯科白蘭地, 好騰出空位來加入可樂。
皮斯可樂的流行是西元 1940 年左右智利引進可口可樂; 為了打開可樂市場而做的推銷手法。 由於調製方法簡單又價格低廉, 一度成為智利國內最為普遍的酒精飲料之一, 甚至成為代表智利的飲品。 最近皮斯可樂的普及性已逐漸被外來進口的啤酒, 朗姆酒(Rum)和威士忌所取代。




3. 自由賽麗娜(Serena Libre)
自由賽麗娜
西元 1990 年, 位於科金博行政區首府拉塞雷納一家酒吧, 將智利木瓜汁與皮斯科白蘭地混合調製出'自由賽麗娜'; 從此'自由賽麗娜'成為代表科金博地區別具特色的飲料。
自由賽麗娜的材料: 皮斯科白蘭地, 智利木瓜汁, 砂糖和冰塊。
自由賽麗娜的調法:  
一份皮斯科白蘭地
三份木瓜汁
在調酒杯(mixing glass)內放入半滿的冰塊, 倒入木瓜汁和皮斯科白蘭地, 然後依個人對甜度的喜好加入砂糖; 攪拌並過濾後倒入預先冷藏的馬提尼杯(martini glass)中, 馬上飲用。


修弗萊 
4. 修弗萊(Chuflay)
修弗萊原是波利維亞特有的酒精飲料; 所用材料是波利維亞產的葡萄白蘭地(Singani), 薑汁汽水(Ginger Ale), 七喜或雪碧, 一小萊姆(lime)和冰塊。  
計量杯(約 44 ml)
做法: 將冰塊放入可林斯杯(collins glass)內, 倒入一計量杯(jigger)份量的葡萄白蘭地, 然後加滿汽水, 最後在杯緣上點綴一小片萊姆即可享用。
智利版的材料也是大同小異, 不同的只是用皮斯科白蘭地加上舒思(Schweppes), 通寧水(Tonic Water)或薑汁汽水去調製。  






5. 皮斯科通寧水 (Pisco Tonic), 即上述智利版修弗萊, 用皮斯科白蘭地加通寧水 。


6. 皮斯科潘趣(Pisco Punch)
皮斯科潘趣是十九世紀末, 由在三藩市(San Francisco)內一間名為'銀行交換(Bank Exchange)'酒吧店東 --- 鄧肯-尼可(Duncan Nicol)所調製出來的水果雞尾酒。


7. 皮斯可林斯 (Piscollins)。


8. 皮斯卡麗塔 (Piscarita)。


9. 皮斯科馬提尼 (Pisco Martini)。


...............等等, 等等..........


以下四個網站中可以找到關於多種皮斯科雞尾酒的調製方法, 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花時間去試試; 在此就不多細述每種雞尾酒的做法了。


http://www.scienceofdrink.com/category/pisco/


http://www.wheretobuypisco.com/page.html?id=15


http://www.galeon.com/solococteles/pisco.html


http://www.pisco100.com/recipes/




後記略敘:  
祕魯的皮斯科不同於智利皮斯科; 祕魯皮斯科的分級是根據釀製時所用的葡萄種類來做區別。
祕魯皮斯科分為四種:
加白蘭塔葡萄
1. 純正皮斯科(Pure), 用單一一種非香味的葡萄釀製而成的皮斯科; 大部分是採用加白蘭塔(Quebranta)葡萄釀製
2. 香味皮斯科(Aromatic), 用單一一種帶有香味的葡萄(如麝香葡萄)釀製而成的皮斯科。
3. 綠色葡萄漿液皮斯科(Green Must), 這是將'部分發酵, 糖分尚未完全轉換成酒精的葡萄漿液'拿去蒸餾所得出的酒精液體,
4. 混種皮斯科(Half-Breed), 用一種非香味的葡萄和一種或一種以上帶有香味的葡萄混合釀製而成的皮斯科。


祕魯皮斯科的釀製程序中, 政府規定蒸餾後的酒精濃度一定要在 38% 到 48%  之間; 不像智利, 蒸餾出高濃度的酒精液體後再兌水調出不同的酒精濃度。 
在陳釀程序中, 祕魯皮斯科採用銅製, 不銹鋼製或玻璃製的容器來貯藏皮斯科; 因為祕魯認為唯有不添加任何外來物質的皮斯科才是正統上好純正的皮斯科。  也正由於陳釀程序中未與木桶接觸, 祕魯的皮斯科白蘭地都是透明清澈的。 
再者, 不同於智利皮斯科的釀造都集中在大酒廠; 祕魯國內大大小小的皮斯科釀酒廠超過三百家以上; 這些釀酒廠都有各自獨特秘方和口味, 因此可供選擇的皮斯科種類也相當繁多。


總而言之; 喜歡智利皮斯科的人嫌祕魯皮斯科酒味單調, 只嚐到濃厚的酒精味; 反之, 喜歡祕魯皮斯科的則覺得智利皮斯科酒中隱隱含有令人無法忍受的木材味而難以下嚥。 誰是誰非? 個人口味喜愛不同, 也只有自己去嘗試才能決定哪一種皮斯科才適合自己飲用!


智利皮斯科









祕魯皮斯科
















                                                                          
                                                     
                               ......to be continued

Friday, December 2, 2011

智利 --- 美酒(一)

由於地跨多種氣候區, 智利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栽種多種葡萄用來供應製造葡萄酒。加上北部有乾燥的大沙漠, 南臨冰冷的南極洲; 東靠高聳的安第斯山脈; 西濱太平洋 --- 這些天然的屏障使得智利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 境內的葡萄因此避免了許多外界的蟲害。 當十九世紀法國的葡萄園幾乎全毀於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的蟲害時, 法國人帶著他們的葡萄及栽種技術來到了智利另覓栽種葡萄的天地。 從此以後智利的葡萄酒剝下了以前粗糙, 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衣; 由原先只能在國內消費的市場到二十一世紀走上了世界舞台, 在許多的國際品酒大會上紛紛有亮麗的成績表現。




自從智利葡萄酒品質改良後, 大量的外銷市場隨之打開; 葡萄酒釀造廠的數目, 從西元 1995 年 12 個, 增加到西元 2011 年超過 120 個。根據西元 2010 年的資料, 智利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輸出國, 第七大葡萄酒生產國。 在今日世界各國面臨經濟不景氣之時, 智利與紐西蘭, 義大利及西班牙是全世界唯一四國在過去十二個月中葡萄酒的銷售量有增加的國家(2011, 10)。





智利境內有五大葡萄栽種區; 五區中又細分十幾個分區。
(一) 阿塔卡馬(Atacama)葡萄栽種區; 位於阿塔卡馬行政區內(Atacama Region), 細分為兩區:  科皮亞波谷(Copiapó Valley)葡萄園區和瓦斯科谷(Huasco Valley)葡萄園區。 皮斯科白蘭地酒(Pisco)是此區的主要產物。


(二) 科金博(Coquimbo)葡萄栽種區; 位於科金博行政區內(Coquimbo Region), 細分為三區:  埃爾基谷(Elqui Valley)萄園區, 利馬里谷(Limari Valley)葡萄園區和喬帕谷(Choapa Valley)葡萄園區。 如同阿塔卡馬區, 科金博區以生產皮斯科白蘭地酒聞名。


(三) 阿空加瓜(Aconcagua)葡萄栽種區; 位於瓦爾帕來索行政區內(Valparaíso Region), 細分為兩區:  阿空加瓜谷(Aconcagua Valley)葡萄園區和卡薩布蘭卡谷(Casablanca Valley)葡萄園區。 
1.  阿空加瓜谷葡萄園區是智利葡萄園區中氣候最溫暖的區域; 肥沃的河床沖積土靠著美洲第一高峰阿空加瓜山(Aconcagua)的雪水灌溉, 種植著許多品種的葡萄。  其中以生產赤霞株(Cabernet Sauvignon)紅葡萄酒和梅樂(Merlot)紅葡萄酒為主。由伊拉蘇酒廠(Viña Errázuríz)試驗生產的席拉(Syrah)紅葡萄酒則逐漸成功的打入市場, 成為阿空加瓜谷區的特產。
2. 卡薩布蘭卡谷葡萄園區夾在安第斯山(the Andes)和海岸山脈之間, 屬於氣候較為涼爽的葡萄栽種區。 安第斯山融雪滋潤的沃土, 加上太平洋上洪堡寒流(Humboldt current)帶來的濕氣和冷鋒面, 使得卡薩布蘭卡谷成為理想的綠葡萄栽種地。區內主要生產霞得內(Chardonnay)白葡萄酒和長相思(Sauvignon Blanc)白葡萄酒。 今年(2011)智利打敗歷年來的勁敵(紐西蘭, 法國和南非)奪得了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競賽(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 Competition)中'長相思白葡萄酒'的獎盃(Sauvignon Blanc Trophy)。  科諾蘇酒廠(Viña Cono Sur)更以 ' 2010 年 20 桶限量版長相思白葡萄酒' (20 Barrels Limited Edition Sauvignon Blanc 2010)拿下了最佳'長相思白葡萄酒'獎(Best Sauvignon Blanc); 這瓶由卡薩布蘭卡谷區葡萄所釀造而成的得獎酒, 在競賽宴會上搶盡了風采。


(四)中央山谷(Valle Central)葡萄栽種區是從聖地亞哥首都行政區(Santiago Metropolitan Region)起, 往南縱跨解放者奧伊金斯將軍行政區(O’Higgins Region), 延伸到馬烏來行政區(Maule Region)。 中央山谷葡萄栽種區又細分四區, 分別為邁波谷(Maipo Valley)葡萄園區, 瑞帕谷(Rapel Valley)葡萄園區, 庫里科谷(Curicó Valley)葡萄園區和馬烏來谷(Maule Valley)葡萄園區。 中央山谷是智利葡萄產量最豐富的區域;  因為靠近首都聖地亞哥, 方便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為了國際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1. 邁波谷葡萄園區的氣候非常適合栽種紅葡萄,  區內以赤霞株紅葡萄酒聞名遐邇, 其他種類的紅葡萄酒如梅樂, 卡曼尼(Carmenére), 席拉等, 也豪不遜色。邁波谷是最靠近首都的葡萄園區, 也是許多有著悠久歷史全國性大釀酒廠總部所在地, 其中佼佼者有干露(Concha y Toro)酒庄, 桑塔麗塔(Santa Rita)酒庄, 艾瑪薇瑪(Almaviva)酒庄等等。智利最暢銷的出口葡萄酒也因此大部分出自此谷。
2. 瑞帕谷葡萄園區的氣候如同邁波谷; 區內也以生產各種品質優良的紅葡萄酒為主。
3. 庫里科谷葡萄園區雖然還是地中海型氣候, 但受到太平洋上高氣壓的影響, 每年的降雨量比瑞帕谷多了 720 毫米(mm)。 庫里科谷以區內所曾栽種過的葡萄種類之繁多而見稱,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 已經栽種超過三十種以上的葡萄種類。 目前區內所栽種的葡萄主要的有赤霞株(紅葡萄), 長相思(綠葡萄), 梅樂(紅葡萄),和霞得內(綠葡萄)。 雖然綠葡萄在本區的栽種面積只有紅葡萄的一半, 但庫里科谷卻是全國最大的綠葡萄栽種區。庫里科谷的霞得內白葡萄酒遠近馳名。  智利第三大釀酒廠--- 聖派德羅酒庄(Viña San Pedro)就坐落於此。
4. 馬烏來谷葡萄園區是智利最大的葡萄栽種區;  區內大面積栽種的派司紅葡萄(Pais)*, 已逐漸的被品種較新較好的紅綠葡萄所取代。  此區釀造的長相思白葡萄酒, 赤霞株紅葡萄酒和梅樂紅葡萄酒都有很高的評價。
*註: Pais 是紅葡萄的一種, 在智利有長久的栽種歷史。 於十六世紀時西班牙人將 派司紅葡萄引進智利。最初是由西班牙傳教士栽種, 用來作為望彌撒時所需用的獻祭酒。 隨著傳教士的歩履, 派司紅葡萄很快的傳遍了美洲, 派司紅葡萄和加州的密星紅葡萄(Mission Grape)同為西班牙黑葡萄的變種。長期以來派司紅葡萄是智利釀造紅葡萄酒的主要來源,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末, 二十一世紀初期才被法國品種赤霞株所取代。


(五)南部智利(Southern Chile)葡萄栽種區, 位於比奧比奧行政區內(Bio-Bio Region); 細分為兩區:  伊塔塔谷(Itata Valley)葡萄園區和比奧比奧(Bio-Bio Valley)葡萄園區。南部智利以栽種派司和麝香葡萄(Moscatel)為主。 由於此區位於南部, 區內氣候明顯的比較濕冷多雨及多霜; 近幾年智利政府鼓勵葡萄酒的生產, 許多酒廠將生長在比較溫暖地帶的葡萄如赤霞株紅葡萄與霞得內綠葡萄等拿到此區試種, 考驗葡萄對耐寒性的極限。 古老的葡萄品種夾雜著新品種成了此區葡萄園的特色。大量化生產廉價盒裝*和壺裝*佐餐葡萄酒(Table Wine)*是南部智利的主要葡萄酒工業。
*註: 盒裝葡萄酒是將較低廉的葡萄酒裝進不是真空包裝的錫箔盒中銷售; 一般上面都會標明飲用期限。
*註: 壺裝葡萄酒是裝在玻璃壺內的廉價佐餐葡萄酒。
*註: Table Wine 是指沒有添加其他酒類用以增加風味和沒有加入二氧化碳做成氣泡酒的普通葡萄酒; 酒精濃度不超過14%。 由於此種酒適合進餐時並飲, 因此被稱為佐餐葡萄酒。






智利政府不遺餘力的推廣葡萄酒; 在西元 2010 年訂下了新目標
--- 西元 2020 年時要成為新世界(New World)*裡葡萄酒的第一生產國。 政府制定將來努力的方針是: 要推廣發展不傷自然資源的有機栽種方式來幫助所有葡萄園增加收成。 智利一方面打算要提升葡萄酒在海外的地位和銷售量, 另一方面還想要在國際間建立起它的形象招牌 ---  '智利是不斷創新及保護地球資源的國際中心'。


*註: New World Wine 新世界葡萄酒是指產自阿根廷, 澳洲, 加拿大,智利, 紐西蘭, 南非和美國的葡萄酒。所謂新世界地區(New World Regions)就是指這些國家。  
*註: Old World Wine 舊世界葡萄酒主要是指產自歐洲的葡萄酒。 某些北部非洲和中東地區濱臨地中海的國家也有著悠久的葡萄酒釀造史; 他們所生產的葡萄酒也被納入舊世界葡萄酒的行列。舊世界地區(Old World Regions)泛指歐洲和北非中東這些區域。
*註: 所謂新舊世界葡萄酒之分別並不在於它們的品味不同, 即使是同在法國, 不同區域還是會有不同品味的葡萄酒。新舊之分乃是因為兩者對於葡萄栽種及釀酒方面抱持著不同的哲理與看法:  舊世界地區的葡萄酒業者注重傳統的栽種方式; 他們認為地域性才是能顯示出葡萄酒特質的因素 。而新世界地區的葡萄酒業者則是採用科學的栽種方式, 他們比較強調釀酒師的功力。 近幾年由於葡萄酒的全球化, 加上方便的國際間旅行使得釀酒師可以自由的各地遨遊; 因此促使了新舊世界葡萄酒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to be continued                                                                                                                                                                                 




                                                                                                 
                                                                                                                                  

Friday, November 18, 2011

智利 --- 飲食篇

民以食為天, 智利的飲食文化...


智利多樣性的地理區域, 為它本國的菜餚提供了種類繁多的海鮮, 肉類, 水果及蔬菜材料。  智利本身的歷史發展與它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 智利北部的國土是在十九世紀末期的太平洋戰爭(一稱硝石戰爭)\(the War of the Pacific with Peru and Bolivia 1879 - 1883)中從祕魯及玻利維亞手中奪來的, 因此北部的飲食文化深受著鄰國祕魯及玻利維亞的影響。 除此之外, 從西元 1541 年西班牙人來到智利開拓殖民地開始, 各年代的各國移民, 陸續帶進來了本不屬於智利的各種食材與烹飪方式; 逐漸地這些外來的菜餚和土著印地安人的傳統食物相互混雜; 組成了今日智利人民的主要日常飲食。一語蓋之, 智利的料理, 可以說是參雜了多國食材和烹飪方式(西班牙的影響最大)加上智利傳統原料的大雜燴。也正由於擁有品類繁多的食物和變化多端的風味, 智利料理得以突顯於世界舞台。




智利的飲食文化發展史:  
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紀時將葡萄, 柑橘纇的水果(包括檸檬)(Citrus Fruits), 橄欖, 洋蔥, 大蒜, 胡桃(Walnuts), 栗子(Chestnuts), , 小麥, 各種香料; , , , , 兔子肉, 牛奶, 乳酪和各式香腸(sausages)以及葡萄酒帶進智利。 而智利給予西班牙人料理上的回饋則是: 香草(Vanilla), 椰子, 酪梨(Avocados), 玉米, 番茄, 南瓜(Squash), 花生, 豆類(Beans)和巧克力 
十九世紀初期德國人帶來了啤酒, 美奶茲(Mayonnaise), 酸奶(Yogurt)和各式各樣的糕點; 智利的甜點文化深受德國影響。 
義大利人將冰淇淋帶進智利, 佐以智利各類型的水果做出獨特的風味。 
十九世紀中期法國人將不同種類的葡萄酒傳入智利。 
中東人則帶來他們烹飪用的某些葯草(Herbs), 香料; 並將他們綜合著甜鹹口味的烹調方式也帶進了智利。 
十九世紀末英國人將茶引進了智利; 到了今天, 智利人仍然有著      ''Teatime" 的習慣。  




雖然有這麼多不同文化影響著智利, 但智利土著的文化與傳統卻從來不曾被泯滅, 它們與所有異國的習俗一起成為了今日智利的一部分。 
南部土著馬普切人(Mapuche)的傳統飲食是以多種榖纇混合著各種豆類烹煮做為主食, 其中以玉米最為普遍食用。  他們的肉類主要來自馬, , 豬和雞; 馬鈴薯葯草森林裡可食用的野菇和松仁(Pine Nut)也都列於馬普切人的飲食清單之上。
馬鈴薯是北部土著艾瑪拉人(Aymara)的主食; 藜麥(Quinoa), 玉米粉(Corn flour), 馬肉乾, 美洲駝肉(Llamas)或小羊駝肉(Vicuñas)則是艾瑪拉人攝取高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復活節島上拉帕努伊(Rapa Nui)人的主要農產品是甜馬鈴薯, 芋頭, 番薯, 香蕉和甘蔗。  在島上還有種類繁多的水果, 光就香蕉, 木瓜, 鳳梨和番石榴(芭樂)就有十五個品種。  除了農作物以外, 拉帕努伊人的傳統料理是以魚和海鮮為主; 龍蝦, 鋸鮫(Sawfish), 復活節金槍魚(Easter Tuna), 海鰻, 章魚, 河豚, 海螺是海鮮料理中的珍品。




在日常飲食習慣上, 智利人一天吃四餐。 用餐時間在智利人的家庭生活中佔很重要的地位; 家人總是一起在家裡吃飯, 只有在很特別的場合之下才會上館子用餐。  早餐大多是烤吐司配上牛奶, 茶或咖啡; 簡單輕便。 下午一點到三點之間是午餐時間; 午餐在智利是最豐盛的一餐, 也是智利人一天中的主餐。  順便提醒:  在這段時間中有很多公司行號是不上班的。午餐平常都有兩道菜配上麵包, 一道菜是沙拉, 另一道菜則是肉類混合著蔬菜烹煮的菜餚。 傍晚五點到七點之間是下午茶時間, 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準備著剛出爐的小麵包, 小吐司, 奶油, 果醬或各式小糕點;  有時甚至還有乳酪, 火腿, 炒蛋, 酪梨泥(mashed Avocados), 水果沙拉等等。 大杯大杯熱騰騰的茶或咖啡正等著招待鄰居和親朋好友一起前來享用。 大部分的家庭晚上九點左右用晚餐, 有時晚餐吃到半夜十二點也不為奇。 晚餐通常就只有一道菜, 配上當地盛產的葡萄美酒。 




葡萄酒在智利的飲食文化上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葡萄酒是在十六世紀由西班牙人首先引進, 但法國葡萄酒的釀酒法卻深深的影響著智利的葡萄酒。 自從引進了法國的葡萄及釀酒法, 智利葡萄酒在國際的地位扶搖直上。  智利葡萄酒種類之繁多,  從紅酒, 白酒, 甜酒(Sweet Wines), 乾酒( Dry Wines).....; 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各種葡萄酒, 它幾乎都有。 智利葡萄酒的價格(相對於法國葡萄酒)算是較為低廉, 一瓶 Cabernet Sauvignon 紅酒大約美金十元。




智利由於擁有 4,270 公里長的海岸線, 各形各色精緻的海鮮佳餚成了它料理上的特色。  智利料理不同於香料濃重, 偏辣的墨西哥食物。 雖然智利有很多道菜餚是辣的, 但通常一般的料理並不辣; 即是是辣的菜餚, 大部分也是將辣醬放在旁邊隨個人喜好而沾取。 又因為全國地形, 物產, 風土民情及生活習慣的不同, 智利料理大致上可區分為北部料理, 中部料理及南部料理。在太平洋海域中復活節島的料理主要是混合了波利尼西亞*(Polynesia) 和南部智利的口味, 自成一格。












*註:  波利尼西亞是指太平洋中南部, 位於波利尼西亞三角(Polynesian Triangle)內一千多個島嶼的統稱。波利尼西亞三角則是:  北以夏威夷群島, 東南以復活節島; 西南以紐西蘭為頂點畫出來的一個三角形海域。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 一說是台灣的土著於三千年前開始出海, 慢慢地一路經由美拉尼西亞(Melanesia 西南太平洋的島群), 千辛萬苦....終於在兩千年前來到了波利尼西亞西側的群島, 然後逐漸開拓了波利尼西亞境內的一千多個島嶼, 創出了波利尼西亞自己的文化語言及種族; 與原先的祖先區分開來。


                                                                           .............to be continued

Friday, November 4, 2011

智利

幾年前, 你說: "想去智利, 這個位於世界最南端的國家走走看看.....在那裡感受一下---站立在地球尾端的奧妙..."


那蘊藏著滿懷期望的雙眼....那帶著夢囈般的呢喃........


智利 ---夢幻中的樂園嗎???  
讓我帶著你尋夢去....


CHILE,  here we come.......


智利, 這個位於南美洲最南端的國家有著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土; 它棲身於安第斯山脈 the Andes Mountains (東)和太平洋 the Pacific Ocean (西)之間; 長4300公里, 平均寬度 175 公里。 北部與祕魯(Peru)為鄰, 東北與波利維亞(Bolivia)接壤, 東鄰阿根廷(Argentina), 最南端則是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
由於它狹長的國土南北跨越了多個不同的地理區域, 因而造成它國內有至少七種的氣候景觀---北部是乾燥的沙漠型氣候; 東部, 東南部是相互交雜的高山型, 苔原型和冰河型氣候; 中部是陽光充裕, 凉夏舒爽的地中海型氣候; 南部是有著豐沛降雨量和比較濕冷的溫帶海洋型及亞極地海洋型氣候; 西邊太平洋海域中的復活節島 (Easter Island)則是潮濕悶熱的亞熱帶型氣候。  



智利本屬印加帝國; 十六世紀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西元 1810 年 9 月 18 日宣稱獨立, 但直到西元 1818年 2 月 12 日才得以脫離西班牙, 正式宣布獨立, 成立智利共合國。   目前智利全國分為十五個行政區, 行政區下再分 54 個省份, 省下再分 346 個市鎮。十五個行政區除了有自己的名稱之外, 從南到北又各有一個羅馬數字的代稱。  但聖地亞哥首都行政區, 不是用羅馬數字, 而是用首都行政區的簡稱 RM, 來做為它的代稱。  在西元 2006 年以前智利只有十二個行政區加上聖地亞哥首都行政區; 到了西元 2006 年智利新增了兩個行政區, 於是跳過了數字十三(聖地亞哥首都行政區), 將新增的兩個行政區各冠以羅馬數字十四和十五。  這也是為什麼第十四和十五行政區並未同其它的行政區一樣是依照數字從北到南排列的原因。 
右為智利的行政區劃分圖, 下為行政區列表:



羅馬數字代稱
Key
行政區名稱
Spanish
行政區名稱
(中文翻譯)
行政區首府
Capital
行政區首府
(中文翻譯)
XV
Región de Arica y Parinacota
阿里卡和帕里納科塔行政區
Arica
阿里卡
I
Región de Tarapacá
塔拉帕卡行政區
Iquique
伊基克
II
Región de Antofagasta
安托法加斯塔行政區
Antofagasta
安托法加斯塔
III
Región de Atacama
阿塔卡馬行政區
Copiapó
科皮亞波
IV
Región de Coquimbo
科金博行政區
La Serena
拉塞雷納
V
Región de Valparaíso
瓦爾帕來索行政區
Valparaíso
瓦爾帕來索
RM
Región  Metropolitana de Santiago
聖地亞哥首都行政區
Santiago
聖地亞哥
VI
Región del Libertador General Bernardo O’Higgins
解放者奧伊金斯將軍行政區
Rancagua
蘭卡瓜
VII
Región del Maule
馬烏來行政區
Talca
塔爾卡
VIII
Región del Biobío
比奧比奧行政區
Concepción
康塞普西翁
IX
Región de la Araucanía
阿勞卡尼亞行政區
Temuco
特木科
XIV
Región de Los Ríos
河行政區
Valdivia
瓦爾迪維亞
X
Región de Los Lagos
湖行政區
Puerto Montt
蒙特港
XI
Región Aisén del General Carlos Ibáñez del Campo
伊瓦涅斯將軍的艾森行政區
Coihaique
科伊艾克
XII
Región de Magallanes y de la Antártica Chilena
麥哲倫 智利南極行政區
Punta Arenas
蓬塔阿雷納斯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  (the Atacama desert), 由於被夾在安第斯山脈和智利海岸山脈之間, 再加上種種的氣候因素, 成為了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  在沙漠所在的安托法加斯塔行政區(Region of Antofagasta)的平均下雨量, 一年只有 1 毫米(mm), 這裡真的是可以稱為不毛之地!   雖然這片沙漠地帶無法孕育草木, 但卻蘊藏著無限豐富的礦產, 其中以銅礦和硝酸鹽為主要出產品。  智利的銅量(西元 2009 年的資料)及銅輸出量, 皆佔世界之冠。在北部較大的城市有安托法加斯塔和伊基克。

智利中部的中央山谷窪地, 與全國地形面積相較之下, 顯得狹小; 但卻因它是人口集中地及農業資源中心, 因此造成中央山谷享有支配全國政經的地理優勢; 位居其中的聖地亞哥因而成為全國的首都。中央山谷也是智利的歷史發展中心, 從十九世紀末智利由中央山谷向南北擴張, 統合了所有的南北行政區域。這裡的重要城市還有瓦爾帕來索和康塞普西翁。


智利南部佈滿了森林和牧場; 而它的特色是 --- 在這一片草木相連之間還夾雜著一連串的火山和湖泊。這裡又有無數的海灣, 峽灣, 運河, 半島和島嶼; 交叉錯綜的將南部海岸線構成一幅天然的迷宮景象。


智利目前人口有 16,888,760 (July 2011, est), 人口密集在首都聖地亞哥附近, 然後向著南北遞減。現在的智利人大部分都是從前西班牙移民和當地印地安人混血的後裔, 純種的西方人和土著佔人口的比率比較少。  70% 的人口信奉羅馬天主教。  國家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


一些代表智利國家象徵的有:  智利風鈴草(左圖)是智利的國花。 刻畫在智利盾徽(右上圖)上的兩隻國家代表動物, 一隻是安第斯山禿鷹, 一隻是南安第斯山鹿。 智利國旗(右下圖)上的星星代表著引導全國邁向進步與榮譽的指標, 藍色方格象徵著天空; 白色橫條是指安第斯山脈上覆蓋的白雪; 紅色橫條則是對世人昭告他們的革命烈士為智利獨立戰爭所灑下的鮮血。 智利的國慶日是 9 月 18 日。


由於智利擁有多個不同的氣候景觀, 因此它的氣象很難整體的去預測。  大致上整個地區還是有四季之分, 它的四季分別為:  夏季, 12 到 2 月; 秋季, 3 到 5 月; 冬季,  6 到 8 月;  春季, 9 到 11 月。 (北半球:  冬季,  12 月到 2 月春季, 3 到 5 月; 夏季, 6 到 8 月; 季, 9 到 11 月)。全國的最佳旅遊季節時間還是以夏季為主。 若要去到南部, 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雨具。 


智利國內的本土和復活節島處於不同時區, 相差兩個小時。 智利採用夏季日光節約時間, 因此夏冬季的時間相差一個小時。 西元 2011 年 智利的日光節約時間表為:  5 月 12 日, 當地時間午夜零時, 日光節約時間結束;  8 月 21 日,  當地時間午夜零時日光節約時間開始。 台灣中港澳與智利本土時間相差 -12 個小時; 在日光節約時期則相差 -11 個小時(與復活節島則相差 -13 個小時)


智利使用的錢幣是智利披索(Chilean Peso, 簡稱 CLP)。 目前匯率:  $ 1 台幣 = $ 16.49 ~ 智利披索; $ 1 人民幣 = $ 78.09 ~ 智利披索; $ 1 港幣 = $ 63.73 ~ 智利披索; $ 1 澳門幣 = $ 60.4667 智利披索。


大致了解了智利全國的概觀, 接著開始我們對智利的尋幽探訪吧..




南安第斯山鹿
安第斯山禿鷹



                                                                                                                                                     
                                                                                                                                                                                                                                                                                                                                                                                                                                                                                                                                                                                              
                                                            .............to be continued